延伸閱讀:
2019/8/25,暫時放下上半天的學習功課,下午的郊外踏青選擇了離家近的燕巢區(烏山頂泥火山)
自然地景保留區 烏山頂泥火山
烏山頂泥火山,全台面積最小、規模最大的泥火山區
為了保護此一特殊景觀,政府將此處公告為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泥火山群湧冒的泥漿
溫度約28度左右。
先在入口處對面的登記處辦理進入登記
景點就在高雄,同樣的地方這許久才又來一次
只能說台灣美好的景點太多了,近距離的就排後面囉😊
上次造訪是好幾年前,這次來感覺煥然一新
一樣免費入園,只是改成要登記才能進入,
碰巧導覽解說員要帶領解說,我們就跟著進去了
設定為自然保護區,就是不可將外物丟入泥漿噴口或泥漿分佈地,
以免破壞自然景觀及不得隨意挖掘噴口、不隨意點火,
這應該也是基本的公共道德。
入園就得見的這一泥火山錐,就是園區最大一座,高約3.5公尺
似已不噴泥漿,只見堆積的小礫石
因為泥火山停噴後,堆積的泥漿受雨水沖刷
把細泥粒帶走,留下來由㡳層帶上來較粗的小礫石
泥火山景觀特色:泥漿和氣體同時噴出冷卻堆積而成
而外形如錐狀像小丘,尖端常有凹穴
泥火山噴漿五部曲
因已設定為自然保留區嚴禁破壞泥火山地景
故想攀爬一窺泥火山口泥漿噴發,已不太可能
芬芬特意找了數年前參觀時拍的照片(當時還沒禁止)~
現在是嚴格禁止,會被重罰喔
(烏山頂泥火山)是屬於有泥有水份有氣體的泥火山
泥漿週邊黑色的油跡,研究上記載..可能是石油的原油。
也因泥漿噴出時瓦斯量熱氣不足,無法連續噴出呈間歇性。
另一座小泥火山噴泥漿情形,三部曲,很有趣!
泥火山是個地形構造現象,不是火山,只是以火山來形容
是一個斷層帶及破裂帶,底下會湧現泥漿出來
濃稠的泥漿沿錐面流下,形成舌狀的泥流
泥火山區域是個平坦面
此處因東邊的山頭叫烏山頂,故命名「烏山頂泥火山」
導覽員很專業有問必答,而我又是個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
聽得不甚仔細之處,便上網求解答.....
流下的軟泥漿因受雨水的打擊,形成了圓狀圖案
水份被雨水沖刷,表面也變得粗糙
泥漿流下後也因流動與乾的程度不同
彼此間互相推擠或壓縮
而發生了傾斜及呈波浪狀彎曲就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泥漿皺摺龜裂的樣貌
園區內範圍不大,我們邊聽講解邊拍照,逛了約30分鐘
離去前一樣免不了與泥火山合影留念,到此一遊
就在離去前在入口處的左側草叢間
赫見另一噴漿的泥火山坑
假以時日,可能又會形成另一座壯觀的泥火山錐。
交通資訊:
下燕巢交流道,循186縣至燕巢市區,沿中民路進入金山村
PS:下交流道導航「烏山頂泥火山」約30分鐘抵達,不難找
2019/8